长城内外,燕山太行,风景如画
家乡的美景近在身边
疫情过后
让久“宅”的我们走出家门
放飞心情、拥抱自然
“爱家乡,游河北,发现身边的美”
大家好
这里是“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系列节目
一起探寻河北美景,讲述河北故事
它始建于清
是中国北方唯一
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科举考场
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它建筑规模宏大
气势庄严雄伟
为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及科举考试制度
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州贡院
本期名牌导游孙静将带我们走进定州
畅游定州贡院
千年古县定州
定州,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它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捷,经济发达,自古是华北重镇。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筑城,前有鲜虞中山后有汉中山,因而定州有“古中山国”之称。
古定州战乱频繁,北魏取安定之意,定州之名由此而来。同时,定州更是以其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定州贡院就是其中之一。
北方保存最完整的贡院
贡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考场。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是清代定州所辖区域内的考生考取秀才和贡生的科举考场,也是举行岁试和科试的地方。
清雍正以前,每逢朝廷对生员进行岁试和科试,定州区域的考生都要到真定府去应试,也就是现在的正定。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考生们每次往来都非常困难。
雍正二年(1724年),定州由隶属真定府改为直属直隶省(相当于今天省直管县的概念),州治定州,管辖3县。乾隆三年(1738年),定州州牧王大年动员乡绅集资捐款,创建了定州贡院。
从此,定州区域内的岁试和科试,就在定州贡院内举行。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时任定州州牧王仲槐又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贡院考场。
这个影壁不简单
进入贡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雄伟的影壁。影壁不仅有遮蔽和装饰的作用,还是考后放榜之处。
每次张榜时场面非常壮观,要鸣炮奏乐,高搭梯架,由本州书法最好的三五人来书写这个榜单。榜文书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将中试考生的考号排列成一个圈状,中间用红笔,写一个大大的“中”字,它取自“贵”的上半部分字形,寓意高中就可以带来富贵吉祥。
如果榜上有名,便取得了生员的资格,也就是秀才的身份。考中秀才,身份和地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免徭役,遇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可以对他随意用刑,就连门楣也可以比别人家高三寸。
“核心考场”魁阁号舍
魁阁号舍雍容壮观,造型独特,全貌成“品”字形罗列,犹如鸿雁振翅高飞,凌空翱翔。它的四级设计蕴含古代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定州贡院即是院试之地。这种设计意在向天下学子昭示仕途的艰难,唯有发奋苦读、级级攀登,才能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
魁阁正中是“魁星点斗”,古代考生读四书五经,考八股文,他们参拜魁星,祈祷自己能考个好成绩。而门楣之上“笔参造化”,则告诉学子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发奋苦读。踏进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间,可容纳百余名考生。
古代考生初次入场要想快速准确找到自己座位,《千字文》必须倒背如流。考生全部入场完毕,就要锁门,待试卷发下来,敲锣声响起,应试童生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
定州贡院魁阁号舍内景。闫韶红摄
考试制度繁琐严格
古代考生在考试这一天,必须在寅时也就是早晨的三到五点,来到贡院大门集合排队等待点名入场。
点名簿上录有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身高相貌、三代履历以及认保廪生的签押。
所谓认保廪生也就是考生的担保人,保其身家清白,没有冒籍、顶替、匿丧等情况。入门前兵丁还要对其进行严格搜检,从穿戴的衣物到随身携带用品都要一一仔细查验。
定州贡院内陈列的考生们用来装笔墨和食物的木质考篮。闫韶红摄
虽然入场前搜身检查,考场内戒备森严,然而作弊之事仍层出不穷。号舍展柜中就展出有一件“作弊马甲”。
马甲为纯羊皮制作,从外面看不出任何玄机,打开里面密密麻麻用楷书写满四书五经的内容。考生在考场内是没有机会偷看,院试号舍内不设有臭号,臭号设在考场外,此考生利用上厕所期间偷看,被跟随兵丁发现,当即被取消考试资格逐出考场,带枷号游街示众,它的担保人和考场的搜检人员都负连带责任,这在舞弊案中属于处罚最轻的案件。
科举舞弊虽然风险极大,可万一成功,考生可以从朝为田舍郎到暮登天子堂,考官也可收受丰厚的金钱回报,这样巨大的利益诱惑才让考生和考官们铤而走险。
跨越龙门 讨个好彩头
考生在号舍答题完毕,携试卷跨越龙门。该龙门有两根汉白玉盘龙柱组成。柱身高达4米,各雕有一条腾云驾雾的祥龙,栩栩如生,气势张扬,为清代石雕之精品。之所以取名为龙门,是取鲤鱼跃龙门之意。考生跨过龙门也想为自己讨个好彩头,从此功成名就,飞黄腾达。
龙柱保存完好得益于晏阳初先生。晏阳初在上世纪20年代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定县做平民教育,为在贡院开设讲堂,就在龙柱之间砌了一堵墙,将龙柱包裹起来作为黑板,直到2002年魁阁号舍落架重修时,推到墙壁才墙落石出。正是晏阳初先生的无心之举,成就了一段文物保护的佳话。
收卷后举行“簪花礼”
试卷过了龙门之后交至大堂,由收卷官进行封存。大堂也是考后举行簪花礼的地方。所谓的簪花礼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新生的入学典礼,即由学政在大堂给中试考生帽子上插花,对新秀才进行的祝贺性、勉励性礼仪。礼毕后,再由知州带领学子到文庙跨越泮池,拜谒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之后到学宫拜见老师,至此就正式被纳入县学,府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为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将权力下放给寒门士子,到隋朝采用了科举制度。科举如今已沉淀成一种文化,其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依旧彰显其可贵的时代价值。
“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在中国漫长的科举取士进程中,学子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挤进官场。
定州贡院始建至今已有300年历史,
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
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
行置其中,
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
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
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