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绘本江湖:教育出版新宠背后的秘密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4-04    

1986年11月4日,21世纪出版社的新社长张秋林,跟随中国少儿出版代表团,搭上了远赴东洋的航班。

这位未来的中国绘本霸主、“皮皮鲁总动员”的总策划,彼时只有30岁;而他们要去拜访的松居直——日本家喻户晓的绘本教父、桃太郎的创造者,则恰好度过60大寿。

30年光阴,刚好也是中日两国在绘本出版上遥不可及的距离。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少儿出版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连环画销量暴跌,来自日本的漫画、动画以及木偶片,开始越来越多地填充中国小朋友们的文化生活。

因此,中国少儿出版代表团是抱着来日本取经、“淘金”的心态的。每一家都签几本版权回去,今年的 KPI 又能交代了。

没想到,在交流会上发生了特有意思的一幕:全场最大牌的松居直动容地说,他对中国感情很深,因为他太爱中国的连环画了!

五六十年代,中日还没建交,他甚至乞求去中国的朋友给他带连环画回来。《牛郎织女》、《白蛇传》和《水浒传》,都是他手不释卷的枕边读物。

这可让中国出版人笑翻了。要知道,整个80年代,中国的社会风潮就是虚心向西方(包括邻居日本)学习,忽略甚至鄙夷自己的文化传统。结果现在一个在日本风生水起的出版大佬,却说中国的连环画是稀世珍宝?

面对台下交头接耳的声音,松居直讲起自1981年起,他多次来中国参访,眼睁睁看着连环画越来越少的落寞心情。

说到最后,他客气地指出:“你们的连环画已经不是做给小孩子看的了,都是为了取悦大人才印刷出来的。没有了童心、快乐和想象力,少儿出版就失去了灵魂。”

事实的确如此。那时候,生产商为了牟利,不再做平价的“小人书”,而是聚焦昂贵的精品连环画;为了说服大人买单,他们还刻意加入很多复杂的知识,标榜连环画对孩子的教化功能。

结果是,连环画又贵又不好看,让尚且年幼的80后们选择走进日本漫画的怀抱。

面对松居直先进的理念,中国的出版人们选择了沉默。在取悦家长就能做爆款的时代,没谁敢拍胸脯保证,自己愿意另辟蹊径。在亏损的压力面前,谁也不是圣人。

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张秋林社长坐在后排,恍然大悟:参加工作十五年,他一直在取悦成年人、在用大人的视角做童书。

但是现在,他决心,无论市场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先进理念,他都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来做童书!

其实,张秋林能这样破釜沉舟,并不是因为他比别的社长高尚,而是因为他一无所有。

那时候,21世纪出版社还叫江西少儿出版社。省里经济一般,全社只有7万启动资金,不足10名编辑,手里没有任何一位知名作家的版权。

如果29岁就当上社长的张秋林不能搞点事情出来,那这家出版社应该会苟延残喘一些年,然后不为人知地消失在共和国史上。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世上有的人敢赌、敢拚,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包袱。

但无论怎样,松居直的这些话的确重新塑造了张松林对于出版的理解,也几乎决定了他的21世纪出版社的“探索家”气质。

时隔多年,在退休时发布的万字告别信中,他还专门提到与松居直先生的那次交流,将其称为“我出版的第一课”,以及“我对于出版的国际视野”的开始。

年纪最轻、包袱最少、求生欲最强、又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整个90年代,张秋林在绘本等图画书的出版上都显得极为激进,被同行认为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和悲剧主义者”。

但是,恰恰是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正确的事情赔钱也要做的决心,给中国的绘本出版点燃了最初的火光。

下属眼中的张秋林,亲切和善、威而不猛,是个看起来很“没架子”的人。然而懂他的人都知道:从入行第一天起,张秋林就是个创新力爆棚、特别擅长“搞事情”的“网红型老板”。

早在80年代,他就运作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性教育童书,十分前卫。他还在蔡志忠火起来以前,就找人创作了一套图画书版本的《二十四史》和《资本论》,前瞻性的眼光堪称出版界的“穿越小霸王”。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